時光不染,回憶不淡。風沙再起的三月,又一次遇見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阿左旗公安局巴潤別立派出所。
依舊是昏黃的沙塵迷人眼,依舊是熟悉親切的警營藍,不斷變化著的是所里的年輕面孔。他們統(tǒng)一的大高個兒、一個個精瘦利落,走路生風。緊追他們的腳步,感受著基層所隊的忙碌與充實,也見證了他們苦心孤詣地為轄區(qū)群眾服務的初心。
從田間“杠精”到席間“酒把子”
“快進屋來喝口水,哎呀,你們一來就忙個不?!卑⒗v塔拉嘎查62歲的黃錄兵熱情地招呼著大家?!翱蜌馍读?,正好碰上了嘛,你忙著吧,我們還得去集市上看看去。田地里的活兒眼看要開始了,你們也要買種子下地了,我們先去摸個底。”教導員王建祖和大伙放下手中翻地的鍬,拍拍塵土準備上車。
“王導,這都到飯點了,你們吃完再走吧。我正好過來叫老黃去吃飯,你和小伙子們都走,走我家吃飯去!”說話的是同一嘎查的社員李光明。看他這“當仁不讓”的架勢,民警們趕忙推辭說所里有飯呢?!澳蔷瓦M屋喝口水再走嘛!”他略帶嗔怒的邊說邊把大伙讓進了黃錄兵家里。
我疑惑不解的小聲問:“這到底是誰的家,怎么還‘反客為主’了?”不想這話被李叔聽到,他主動打開了話匣子。
原來他倆家的田地緊挨著,去年準備春耕犁地的時候,司機師傅沒搞明白,將兩家用來當做界限的田埂也給犁掉了,這條百米多長,五六十公分寬的田埂就成了兩家矛盾的爭議點,為此,倆人差點動手打起來。
爭執(zhí)不下時,所里王導和民警寶勒德先是來到田里實地查看、丈量田地,后又將兩人約到了家里,苦口婆心的開解。這一來二去的,不僅成功化解了雙方的矛盾,恢復了田地原來的樣子,而且使倆人“化敵為友”成為了“酒把子”。誰家有個新鮮吃食,就想著彼此,交流走動得多了,兩家人也自然成了好朋友。
看著他倆臉上的笑意,我明白,在基層開展工作,真的得向所里民警們說的那樣,要“眼里有活、嘴勤腿勤”才能收獲認可。
從碎嘴“嘮嗑兒”到固定“教學”
集市周邊的農(nóng)資店里,民警們細致查看臺賬,詢問老板娘進貨渠道,絮絮叨叨的囑咐著一定要依法依規(guī)銷售質(zhì)量過關的種子。老板應承著說肯定不能那樣做,去年老李家買的種子可就被“坑苦”了,“他只貪圖便宜哩,不懂怎樣辨識真假,遭大罪了……”
王導他們一聽,覺得不能只管好門店里的,現(xiàn)在人人有手機,萬一網(wǎng)上購買遭遇了這樣的事情,該怎么辦?所以他們決定,要分片兒把群眾約到“嘎查警?!敝衼恚尨蠡锪私馓岱酪幌?。
說干就干!社區(qū)民警立即在白石頭嘎查群里發(fā)布信息:“下午2:30一家出一個管事的人,到嘎查警校里碰個頭?!?/p>
下午兩點,民警帶著交通安全和防詐防騙小知識準時開講。細碎的囑咐中,前來開會的群眾你一言、我一語的交談著,既針對性的給群眾填補了知識盲區(qū),也拉近了警民間的距離。
像這樣,大家圍坐在“嘎查警?!?,定期開展有目的地學習與溝通,便于民警們及時掌握社情民意,同時也能第一時間了解轄區(qū)群眾的矛盾爭議點,實現(xiàn)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,更好地踐行了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。
從自嘲“瀟灑”到“沉浸式”工作
巴潤別立派出所距離阿拉善盟府巴彥浩特鎮(zhèn)有30多公里。所里民警們家都在巴彥浩特鎮(zhèn),常年的值班、加班、備勤,讓大家每周回家的期待變成了奢望,但唯有輔警袁亮年的生活與大家截然不同。
用大伙的話說,他是個標準的“腰壩女婿”,想回家時,抬抬腿就行了。我和他打趣說,這可真是太方便了。他淡淡地說自己也不?;厝?。
他的家本也安置在了巴彥浩特,可結(jié)婚5年來,媳婦一直在孿井灘工作,4歲的兒子留在左旗上幼兒園,由丈母娘照顧著。自己的父母雙親遠在640公里外的額濟納旗,每年見面的日子也屈指可數(shù)?!霸谶@里,就我和外父兩個人,平時誰忙誰的,也不咋見面。我也不想回巴音的家,回去了一個人孤孤單單的,還是所里呆著習慣?!?/p>
“一開始的時候覺得還挺‘瀟灑’的,自己吃飽,全家不管??扇兆娱L了,才發(fā)覺上班是我排解寂寞的最好方式?!彼寡哉f,自己從警11年了,不想稀里糊涂的過日子,想要好好地干出點“成績”來,讓父母放心,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努力一定會換回收獲。
名句有云:“流水不爭先,爭的是滔滔不絕?!比松缏?,須在荒涼中走出繁華的風景來。他們是凡人,是真實的基層工作者,更是眾多阿拉善警營里默默耕耘、守護平安火種的踐行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