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的決定》提出,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(xié)同機制。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,既要善于將互聯(lián)網這一治理變量化作能力增量,科學治理“小事件大輿情”,弘揚主旋律、匯聚正能量,更要“上工治未病”,謹防“小事件大輿情”。一些看似偶發(fā)、個案的“小事件”稍不注意就會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“大輿情”?!靶∈录毖莼伞按筝浨椤?,不僅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,更重要的是破壞了良好的社會心態(tài),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,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。因此,避免“小事件大輿情”,是各級行政治理主體在新的信息環(huán)境下必須面對的挑戰(zhàn);謹防“小事件大輿情”、推進社會“大治理”,則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(xiàn)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識小辨大:科學判定是輿情治理的前提。與其事后處之,不如事前防之。輿情治理的方向是否正確、舉措是否有效,首先取決于對事件及輿情可能走向的辨識是否精準。
一方面,要保持輿情敏感。輿情在發(fā)生之前已有端倪,如能早研判、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應對,是可以在治理過程中處于主動的??傆^“小事件大輿情”的演進,有三個共同點:一是公眾成為輿情擴大的推動力量?;ヂ?lián)網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,使得事件的“大小”不以參與主體的多寡或報道媒體的級別高低而定,而是取決于公眾的關切程度以及是否能夠觸發(fā)其情緒共鳴。二是社交平臺成為發(fā)酵輿情的主要場域。社交平臺以強大的“連接”能力聚合海量用戶,成為公眾獲取社會議題、參與事件討論的主要途徑,平臺的算法推送機制進一步加快了輿情的生成速度,放大了輿情的烈度。三是基層成為回應事件、處置輿情的第一關口?;鶎釉谂袛嗪吞幹蒙先绻嬖诨乇芊笱?、等靠上級的工作慣性,帶來的只能是模糊信息的擴散、事實的真空、公眾的猜疑和權威的消解。因此,辨別事件的“大小”,治理主體必須要筑牢群眾意識、建立平臺思維、提升直面問題的觸網能力。
另一方面,要包容對待輿論。技術的發(fā)展使得通過數據監(jiān)控感知輿論變得非常便捷,但數據背后還存在具體的表達語境、復雜的情緒情感以及隱性的社會心理等因素,不同程度影響著對社會輿論性質的判斷。因此,既要重視輿情數據,及時獲取敏感詞、點擊量、轉發(fā)量、跟評量等監(jiān)測指標,結合文本分析研判輿情風險;又不能只是看數據、看熱度,對正常的社會輿論過度敏感。治理主體要善于察納雅言、平等溝通,認識到表揚建議、批評指正、牢騷吐槽甚至攻擊謾罵,都是社會輿論的真實組成。正視這一點,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辨析事件性質和輿論場上的不同聲音,也有助于在實施輿論引導時通過多面說理、提供選擇性內容,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。
因小治大:社會治理是輿情治理的根本。能夠演化至輿情的“小事件”,往往都蘊藏著大問題,反映了公眾對民生、正義、安全等的大訴求。評估輿情治理成效不能簡單地把平息負面輿論作為標準,更要看事情解決得好不好。
一方面,要把處理好輿情和解決好事情相結合,注重實時效果。輿情是社會治理效果的折射,輿情的強度就是公眾情緒的強度,輿情的走向就是事情發(fā)展的走向。應對已經形成一定規(guī)模的輿情,封堵負面信息、一味自我辯白或玩文字游戲,無異于“抱薪滅火”,不僅無法平息輿情,往往還會產生更為嚴重的“次生輿情”。因此,要想治理好輿情,必須解決好事情。消解負面輿情的關鍵在于建立宣傳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的聯(lián)動機制,以快速有效的行動推進“小事件”得到妥善解決。事情一旦得到解決,輿情處置就要及時“蓋棺定論”,將事件經過、原因、影響、性質等界定清楚,不給別有用心者惡意闡釋和發(fā)揮的空間,保障事情沿著良性軌道發(fā)展。
另一方面,要把修復公眾信任和優(yōu)化社會治理相結合,注重長期效果。輿情治理代替不了社會治理。輿情治理往往立足于迅速處理問題、平息顯性輿情,展現(xiàn)治理主體的效率和決心。要真正重新贏得公眾信任,還要從帶來“大輿情”的“小事件”出發(fā),面向更大范圍改善問題滋生的“土壤”,不斷優(yōu)化社會治理。只有深挖“小事件”中隱藏的深層次、頑固性、復雜性問題,采用現(xiàn)代治理方式,探索從法規(guī)制度、體制機制層面得到根本性、實質性、普遍性破解,才能真正推進社會“大治理”,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。
積小立大:價值認同是推進社會“大治理”的目的。輿情治理具有某種“整合”功能,但這種整合不應以“輿論一律”為目標,而應以謀求公眾多層次“認同”為旨歸。
對“小事件”處置的認同。當事件公開于網絡空間,其解讀權就交到了公眾手中,對事件的判斷成為開放的、可被建構的話語。輿情處置不是簡單的輿論對沖或管控,治理者的話語建構必須以理服人、以信贏人。立足眼前,相關部門對“小事件”及其輿情的每一項具體處置都應是對公序良俗、法律法規(guī)的維護;放眼長遠,無數“小事件”的發(fā)展走向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對社會風氣的塑造、對主流價值的引導。
對治理主體的認同。無論是輿情治理還是更大范圍的社會治理,背后體現(xiàn)的都是治理主體的理念和能力。信任是構成現(xiàn)代治理的基礎性要件,輿情治理中恰當的定性、積極的處理、誠懇的溝通以及持續(xù)有力的行動,有助于修復和重塑致?lián)p的信任關系。只有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落到實處,才能贏得公眾的認同,形成對治理主體的認同與實現(xiàn)治理目標的良性互促。
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?!靶∈录筝浨椤敝斜磉_主體的擴容、立場觀點的多向、情緒情感的激蕩以及表達路徑的發(fā)散,給價值認同增加了不確定性,甚至帶來阻滯。輿情治理只有善于分析社會心理、本質訴求,圍繞公眾所思所愿進行有針對性的話語表達,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導、在多樣中謀共識、在多變中定方向,才能不斷提升公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,增強全社會的向心力與凝聚力。
(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、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)